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三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坐进此道”的“坐”字让很多人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认为只有“打坐”、“静坐”才能与大道相融合,这是一种误解。我说的“坐”是把心安定下来的意思,其中包含着“静坐”的方式。但人还必须为了生存与生活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人的生活方式中,必然有“动”与“静”两个方面,动静平衡,动静相宜,才是人生之正道。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第三章有“为无为,则无不治”的说法,这里又提到了“为无为”,这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三章是站在治国之道的角度来谈论“为无为”的,这里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谈论“为无为”。这三句话从不同的层面来谈论个人修养的原则,“为无为”是说个人为集体、为社会做事的原则,是说一个人在为集体、社会做事时,要超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私利,要以大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根本准则。“事无事”是说个人在处理个人事务时的原则,即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出以公心,不要掺杂个人的喜好和私利而生出更多的麻烦事来。“味无味”是说个人养生的原则,是说个人不能被欲望所牵制,造成感官功能的失衡,最后导致各种感觉的麻木与破坏。“为无为”,在前面谈了不少,这里只想谈一点,就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我不反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主观能动作用必须有所限制。众所周知,人类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必须把自己纳入自然的整个体系中来考虑问题,才有可能长治久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满足了人类对物质的渴求,而另一方面则是地球生态遭到破坏,人类再也喝不到以前那样干净的水,呼吸不到原来那样清洁的空气了,而且还要承受由生态破坏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各种疾病。主观能动的作用是需要的,但能动过了,就变成盲目的乱动,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
“事无事”,是指一件事做完后,不再滋生出连带的事情来,让自己限于忙碌之中不得停歇。比如说,你去参加一场宴会,喝酒喝多了,回家吐了一地,结果你太太得给你打扫,埋怨你半天,你自己身体还难受,如果再严重点,还得去医院,甚至第二天不能正常上班,又得被领导训斥,还有可能被扣工资奖金,给自己整得疲惫不堪,还有喝多了闹事的,那就更麻烦了。相反,如果你能够把握分寸,喝得适量,自己喝得高兴也不滋事,那就不会带来后续的各种麻烦,这就是“事无事”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消耗你更多的精力。现代人的事多,一方面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因为现代社会比过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化,生存与生活对各种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多,人要与环境相适应,本身事情就多。另一方面则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有很多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实际上,既不是因为物质条件缺乏而无法生存,也不是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生活困难,关键就是因为自己想得到的那点东西没有得到而寝食难安。换句话说,很多问题是由于“不知足”的心理而引起的,很多人为了得到自己还没有的那点东西,而忘却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很多东西,一门心思都用在那个地方,甚至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利用已有的东西去为自己和别人创造快乐,这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懂得“知止不殆”的道理。中国人有句古话说得很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因此,要做到“事无事”,不仅要求在行为上做到适可而止,而且还要在心理上做到“止欲”、“禁贪”。
“味无味”,说得通俗点,就是不要偏食与挑食。在第十二章谈到了“五味令人口爽”的问题,这里是对保持“正觉”来说修身方面的问题。人喜欢吃好吃的,听好听的,看好看的,这似乎是一种本能,但偏执于某一种味道,某一种声音或某一种景色,往往会使感官感觉产生偏差,让感官感知阈值变小,这样下去,结果就是,人所能接受的东西少了,吃不惯、听不惯、看不惯的东西多了,心情好的时候也就恐怕少了。吃的东西太偏了,营养容易不全,身体容易生病,听的东西和看的东西太偏了,认知容易不全,心理容易生病,也就是说偏执的人,身心都容易产生毛病。因此,“味无味”更深一层次的意思是要让人们不“挑肥捡瘦”,广泛接纳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保持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保持一个清醒而又理智的头脑。然而,在生活中被“偏执”所折磨的人还不少,他们的感官甚至是意识出了偏差,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正确的,而恰恰是因为这种坚持,让他们更加偏执。对于普通人来说,偏执影响范围还小,但作为单位领导,甚至是国家元首,这种偏执就会出大问题。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这句话是说:大小、多少只是一个观念问题,争大嫌小,争多嫌少,只能是制造矛盾;而以怨报怨,只能是怨更多,仇更深,以德报怨,则可化解怨仇。前面讲过一个“宰相分羊”的故事,当宰相自己把最小、最瘦的一头羊牵回家之后,羊很快就分完了。表面上宰相吃了点亏,但实际上他这样的谦让,不仅对今后整个朝廷的团结有利,而且对他自己今后与大臣们和睦共处、共商大事都有好处。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明朝宰相张居正的:在他官拜宰相的时候,家人为了宅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家人就修书求助,张居正接到家书,提笔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安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大悟,马上退后三尺。而邻人亦被张居正这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所打动,随之也退后三尺。两家握手言和,世代交好。而双方让出的六尺宅巷,竟成为千古佳话“六尺巷”。
还有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是一个充满睿智的伟人,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于是他听从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能够宽容他人,做到以德报怨,就能成就自己,造福社会。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是说:要想做好艰难的事情,应从容易的事情着手,要想做伟大的事情,应从细小的事情着手。纵观天下已经成就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开始的,天下已成就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当人类意识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后,人类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像现在的飞机、航母、卫星、飞船等东西的制造,不论对谁来说都是难事,也可以说是大事,但这些事都由一个一个的小事组合起来的,而且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够完成的。这些高科技产品凝聚了人类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努力,是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的,即使是在现在,这些产品也都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而各个零部件的生产,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比较细小的,但如果没有这些容易生产的、细小的零部件,那些高级的飞机、航母、卫星、飞船都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而且这些容易的、细小的零部件也要做得精确无误,才能保证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实现产品的功能。当然,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做这些高、精、尖产品是无法想象的。我说的难事、大事主要是指“家齐”、“国治”和“天下平”方面的事情,也就是现在说的人类社会管理方面问题。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管好一个家是不容易的,何况要管好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甚至是维护天下太平,那就更不容易了。但不论是齐家、安邦,还是平天下,都应该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从个人的修道养德做起,即从易事、小事做起,这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可见,个人素质的高低,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的程度,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要求,要想达到“家齐”、“国治”和“天下平”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是说:圣人不是总想着去做大事,好高骛远,而是从我做起,从细小、容易的事做起,所以才能成就大事。这话看上去很矛盾,但实际上却充满着辩证之智慧。所谓的圣人,是指那些知己、知人及明道之人,是指超越了“自我”的人,他们不为大,不等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难,什么是易,正是因为他们明白这些道理,才把大事化小,把难事化易。把无数小事、易事妥善无误地做好,就能聚沙成塔,保证成功。而且“成其大”的“其”字我们要搞清楚,人们总容易把“其”字理解成是圣人(个人),前面我们讲过“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圣人的事业就是百姓的事业,就是百姓的需要,所以,这个“其”字既是指圣人,也是指百姓,圣人追求的“成”,并不是人们世俗上说的个人成就,而是全体社会的成功。上一段讲到的高科技产品,不是一个圣人或几个圣人能够完成的,可以说它们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圣人与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这里强调它,是因为一些人总是想着做大事、难事,忽视小事、易事,如果一个人不从小事、易事做起,是很难积累经验的,而实际上做小事、易事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修道、明道及得道的必经之路。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段话是说:如果轻易许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只做容易的事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难事来做,并勇于去做难事,所以就不会总是陷入困境。“轻诺必寡信”,是指:诚信是做人、做事和执政的根本。凡是轻易承诺别人而又不能兑现的人,必然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而“轻诺”之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最后办不成,而失信他人,失信民众。这句话原本是指君王好大喜功,对百姓轻易许下做大事的诺言,但实际上又没有做到,就会失去老百姓的信任,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做大事可流芳千古,对君王们来说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实现它,就等于是幻想,老百姓是不能长久生活在幻想中的。因此,君王如果真想做大事,必须从解决人民吃穿住行及安全保障等这些“小事”做起,让大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治国安邦非同儿戏,不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不能朝令夕改,轻诺寡信,失信于民。还要居安思危,对百姓和国家大事,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不利因素,采取恰当的策略、措施加以解决。
“多易必多难。”这话是说,没有敢于攻坚克难的勇气,是不能成长的,最后还是会“难事”缠身。我们在第二章讲过,难易是一对相对概念,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事情本身的复杂程度不一样,另一个是指做事者的素质与能力的不一样而引起的差别,正如平常所说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里我要重点强调后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在公司中的一些人,专挑容易的事做,而把难的事情都推给别人,久而久之,那些经常接受“难事”的员工,不仅受到老板的重视,得到晋升,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而那些只做“易事”的员工,永远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品德、才干也很难提升。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正因为圣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难事来对待,所以才能没有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