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集群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这句话是说,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居百川之下,成为天下交汇的地方,成为天下依靠的地方。牝,是指雌性,这里指母性,母性是一个人成长的依靠。大国者,不仅要在经济方面表现出雄厚的实力,而且要在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上表现出应有的先进性,如此,方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人”(君子)和“小人”之分,所谓的“大”,大在心胸上,大在见识上,大在才干上,大在品德修养上。中国还有句俗话“大人有大量”,也就是说,大人心胸开阔,能够宽容,能够谦让,能够化解矛盾。孔子还有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说穿了,个人的大小之分,不仅是体现在财富、地位、势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对于国家的大小之分,也同样如此。大国应该像江河一样,成为百川之归宿,像母亲一样,成为他国的依靠,只有如此,国家与国家才能相安无事,天下才能太平。
人,以修养见品性,国,以文明见风范。人,以修养得健康,国,以文明得长久。大国应该具备大国之风范,成人而成己,助人而利己。文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重要程度就像一个人的修养一样。如果一个人不注重全面修养,被欲望所牵,就时常会引发深藏体内的魔性(前面说到的鬼性)发作,就会丧失理性,即使曾经很强大,但也很快会衰弱下去。同样,一个国家不加强文明建设和发展,一些恃强凌弱的事情,就会引发战争,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并结下仇恨的种子,最终还得自食其果。这段话重点要强调的是:一个大国要是想长久生存与发展下去,并维护天下的太平,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个是像江海一样的宽容心,另一个是像母性一样的慈爱心。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这句话是说,雌性,常常以安静的姿态胜过雄性,因此,静才是真正的谦下。这个“胜”字,并不是战胜的意思,而是胜过的意思,这是针对和睦相处而言的。雄性好动,因而往往具有攻击性,让人生畏,而雌性好静,不太具有攻击性,因而更有亲和力。从阴阳的关系上来说,阳性代表着发展,阴性代表着稳定,阴阳对任何事情来说,都同样重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支持与相互平衡,是维持一个系统的关键所在。
因为这一章谈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我要强调的是阴性(雌性)的作用。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是符合阴阳关系原理的,男人应该表现其刚强的一面,以其勇气和力量的特点去谋求发展,而女人应该现出其阴柔的一面,以其温柔和慈爱的特点去求稳定。中国的阴阳概念中,是阴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男人在坚持自己的阳刚之性的同时也应该修养自己阴柔的一面,就像树木一样,其表面越粗大,其埋在土里的根就发达;同样女人也应该如此,去修养自己阳刚的一面,但两者都不能丢开其根本否则,都将成为男不男、女不女之人。如果把这个概念用于国家素质的概念中,是说一个国家不仅应该具备阳性的特征,还应该具备阴性的特征,两者缺一不可现在的问题是,强人也好,大国也好,总是喜欢展示其阳刚的一面,甚至是期望武力征服别人与别国,这是背道而驰的事情,是达不到目的的,即使你能征服他的身,你也征服不了他人的心!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如果能以谦下的姿态对待小国,就能得到小国的敬重与爱戴;小国如果以谦下的姿态对待大国,就能得到大国的关爱与庇护。“取”字的意思,并不是占领的意思,而是获取“人心”的意思。纵观人类的历史,大国往往容易以各种理由去欺负小国,这是人类意识常犯的错误。在各种侵略战争的背后,都隐藏着侵略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包括那些要把自己的文明推及别的国家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的文明比别人先进,就想以自己的实力去强行推及,这实质上是违背了“和平相处”的原则,事情往往会事与愿违。
我们以修身的道理来谈谈治国的方法,当一个人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往往会看不惯那些比自己水平低的人,有时候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如果这个人修养不错的话,他会通过教育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相反,如果这个人修养不好的话,就会通过武力来让别人听从自己。其实,这样做并不能达到教育别人的目的,人只有自己认识到需要提高时,才会真正地去向别人学习,才会愿意改变自己,而且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想通过教训别人一顿让别人很快得到提高,那是不切合实际的事情。这样教训的结果往往会产生敌对情绪,不仅教育不了别人,还会结下一些冤仇。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大国只要按自己的节律去运行(不是有意做给人看),自然而然地展现自己的魅力与风范,小国也就自然向大国靠近,因为你那里散发着种种魅力,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少女似的,无需过多地去向人展示自己。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因此说,或者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以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是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以取得大国的认可,这都是和睦共处的关键所在。大国不过是想得到小国的拥戴,不受小国的骚扰;小国也不过是想得到大国的关照,而不至于受到大国的欺负。这样,大国、小国都能得到安宁,天下就能太平。这里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心态问题,大国总是害怕小国捣乱,破坏天下太平,伤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同样,小国也总是害怕大国恃强凌弱,侵略自己,直接伤害国家及国民的利益,甚至出现亡国的危险。因此,如果大国、小国都保持谦下及沉稳的态度,就有利于相互的交流与交往,只有通过交流与交往才能达到相互了解,才能取得相互间的信任,从而才能达到和睦相处。这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几乎是一样的,任何傲慢、轻视、怀疑的态度,都会引起心理上的隔阂,甚至产生纷争,更不用说是那些欺压、欺辱、侵害等行为,那将直接让两个人打起来。也许,两国之间的战争,跟两个人之间的争吵与打架,有着共同的原因。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大国、小国都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大国得到小国的尊重、小国得到大国的关爱),天下就能太平。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大国更应该采取谦下的状态,因为大国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往往有主动权和主导权。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家庭是一个大家庭,几代人在一起,兄弟及其子女都在一个家庭中,也就是说大家中有小家,而各个小家之间的和睦共处,是一个大家庭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小家中的大者、强者,不能做到谦下,那么兄弟之间就会因为观念不同、贡献不同、获得不同而引起矛盾不断,争斗不断,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实现轻松愉快的目标。相反,如果大者、强者能做到谦下,做到宽容,做到礼让,兄弟之间就能平安相处。这样的话,大者、强者可能失去的只是一些物质上的利益,但得到的却是更多的亲情、心灵的安宁及和睦的家庭环境等精神财富,而这些精神上的财富,是一个家庭和谐发展和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于家庭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益,对子孙后代也有益,这是只有智者才能做到的。实际上,大者强因为长久的稳定,也同样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因此,大者,应该成为智者,大国应该成为智慧之国,只有智者,才能把个体放到系统中去考虑问题。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很符合现代系统理论的。哈肯的协同论作为系统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最根本的思想和方法是系统自主地、自发地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系统规则。竞争与合作的方法是它的重要研究内容,协同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竞争与协作”。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更偏重协作,偏重于整体。竞争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科学研究证明,卵子在受精前有一群精子包围在其周边,但真正能够进入的精子只有一个,可谓是竞争惨烈。因此,中国人不太提倡竞争,因为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提倡,它也存在。相反,我们更偏重于协作性和整体性。当然,竞争与协作是协同论的两个方面,否定哪一个都是不对的。因为竞争,让个体不断进步,协作,让系统整体稳定,它们共同维持着系统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人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我们可以以“齐家”的方法去推演“治国”的方法,其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的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到国与国之间。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大国”与“小国”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国如果不注重“修养”,就可能会变成“病国”,甚至滑落成小国,直至亡国;如果小国能够注重“修养”,并通过不断努力,也可以变成“强国”、“大国”,一切皆在变化中。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六十一章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