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与天道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5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与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的第一句话。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特奥运动会上,国际特奥主席施莱佛致词时,一开头便引用老子的话:“天道道,利而不害。”人们自然会问,又是道,又是天之道,这“道”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道德经》有很多的“道”字。但出现在不同章节、不同字句中的“道”字,所体现的、所表述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而且,不把这些“道”字所蕴含的不同思想弄清楚,也就无法读懂《道德经》。
那么,这许许多多的“道”字,所蕴含的究竟有哪些不同的思想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道,是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或范畴,它的全部思想均是由道而展开的。我认为道起码有如下几种含义。
一、道是物质,是宇宙的本原
宇宙起源于物质还是精神,或者说宇宙的本体或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指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
老子认为,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了。……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地叫它作“道”。
这个浑然一体的道是怎样的呢?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十四章指出: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要弄懂这段话的意思,首先得把“夷”、“希”、“微”的含义搞清楚。“夷”指的是形象,“希”指的是声音,“微”指的是形体。老子是要告诉我们,对于道,人类没法看到它的形象,也听不到它的声音,更触摸不到它的形体。而夷、希、微这三者是不能再作区分和深究的,因为它们是混合而成一体的。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对道文作了进一步的描写。他说: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一种基本物质,它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然而,专心研究道的人在进入恍恍惚惚的境界时,可以感知到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个象,是未形成具体的自然物时之象;这个物,是生成万物的基质;这个精,是生育万物的纯真精气,是万物内在的生命力;这个信,是一种生命信息。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对道生万物的过程进行了描写,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道化生了阴阳未分的太极,太极化生了阴阳两仪,阴阳二气处于高度的和谐状态,从而使宇宙万物得以化生。
这就是老子关于和生万物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对老子话中的“一、二、三”,我们不要把它看作是表示数量的数字,因为它表示的是道化生万物的顺序和过程。
这样,老子就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其一,道是一种物质,是与具体事物有所区别的物质体。这种物质,虽然看之不见,听之不到,摸之不着,却是一种真实存在。其二,道是宇宙的本体和起源,是化生万物的父母。
老子对“道”的物质性的发现和认识,对人类哲学的贡献是很重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老子对宇宙本原的认识高人一筹。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的哲学家,对宇宙本原进行了探索,古希腊的哲学家大都否认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但对什么是宇宙的本原,却各有各的认识。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齐诺弗尼斯认为是土,恩培多克勒认为是水火土气,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伊壁鸠鲁认为是原子等等。尽管在宇宙本原的问题上,古希腊的哲学家所持的是一种物质观,却没能像老子那样对它给予科学的阐释。
第二,老子获得对宇宙本原的正确认识先人一步。欧洲的哲学家直到18世纪前后,才对物质的概念作出科学的论说,比老子的发现晚2000多年。
二、道是科学精神
道是科学精神,是老子向迷信宣战的武器。
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一直笼罩在天命鬼审的迷雾之中,上帝与鬼神的意识非常浓厚。从远古到春秋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神灵,世间一切都是天所生所赐。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要受天命的主宰和支配。
面对人们浓厚而强烈的迷信意识,面对人们思想意识上的落后和愚昧,面对天命鬼神说在朝廷和学界的流行所形成的强大社会势力,老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老子以一种科学的精神,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勇气,向天帝挑战,向鬼神挑战,向天命挑战。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章指出:
(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向世人宣告,我虽然不晓得道是谁生育出来的,但可以肯定,像天帝这样的神灵被人们所接受和顶礼膜拜之前,它已经存在在这天地之间。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章指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老子告诉世人,道这个宇宙的生养之神,是功力夫边,永恒不灭的。它神秘得就像女性的生殖器,天地万物皆由此而出。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章又进一步指出: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能以道来治理天下,必能使天下太平,物阜民丰,祸患也无从降临人间。如此一来,纵使世界有鬼神存在,它们想为害民间也无法施展其技。
老子正是这样庄严宣告:
(一)天地间的造物主是道,而不是上帝。
(二)决定国家、社会、个人祸福的是道,而不是天帝和鬼神。
在那从国君到黎民百姓都非常狂热地迷信鬼神和天命的年代,老子这一声音可谓振聋发聩,惊天动地。
那么,老子倡导的科学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曾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它是我国的政治家、科学家与天命鬼神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战斗的武器。
我国战国时有个诸侯国叫魏国。该国有一座城池叫邺,有段时间,邺城人纷纷离乡别井,远走他乡,以致整个邺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感到事态严重,便派西门豹去担任邺城的行政长官,希望他能把那个地方治理好。
邺城这地方究竟出了什么怪事呢?
西门豹到任之后,很快就把事由弄清楚了。
原来,邺城这地方有一条大河,叫漳河。每逢夏季,河水经常泛滥成灾。后来,当地流传一种说法:主管漳河的水神河伯提出每年再娶一个老婆,当地必须每年选一位漂亮的姑娘送给他。如果按要求做了,他就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否则,他就要发脾气,兴风作浪,淹没田地,冲毁房屋。自此之后,就有巫婆和乡绅出来为河伯操办婚事。每年四月,巫婆就挨家挨户去挑选美女,看到哪个穷苦人家的姑娘长得俊,就指定她为河伯夫人。然后选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送亲大会。到了这一天,巫婆和她的北子便给选定的姑娘梳洗打扮一番,随这把她放在用芦苇编织成的小船之上。芦苇船漂流一阵之后便自动散架,人就沉到河里。
给河伯选亲、送亲的活动,不仅使一些家庭失去了女儿,也使许多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因为这个活动所花的费用都要落在他们的头上,再者是乡绅和巫婆的从中渔利。当地的百姓虽身受其害,却认为这是天命,不敢违抗,只好选择逃亡。
西门豹是魏国有名的政治家,自然不会相信河伯娶亲的鬼话。但他能否戳穿河伯娶亲的骗局,又能否使迷信天命的百姓觉悟过来呢?
到了第二年给河伯送亲的日子,西门豹带上衙役也来参加送亲大会。巫婆、乡绅见到当地最高行政长官都来参加送亲活动,打心里感到高兴。他们认为,有地方长官支持,今后的事就更好办了,于是都高兴地前去给西门豹参拜。
西门豹对巫婆说:“请你把河伯夫人带上来,让我看看。”巫婆的弟子便把一个哭到死去活来的姑娘搀扶过来,西门豹显得很认真地把姑娘端详了一番。然后说:“河伯是个贵神,给他找的夫人应是特别漂亮的才行。这个姑娘模样中等,我看配不上。是否请巫婆辛苦走一趟,去报告河伯,就说我西门豹决定再挑个更俊美的姑娘,改在后天送上。”西门豹说完便代表会议衙役把巫婆托起,扑通一声巫婆被扔到河里。在场的人都给西门豹的举动吓呆了。这时的西门豹却不动声色地站在河边上,摆出一副专心等候的样子。过了半个时辰,才故作焦急地说:“巫婆可能由于上了年纪,走动缓慢,老半天都不回来回话,看来得再派两个人去。”他的目光在巫婆的弟子和乡绅身上巡视着、寻找着。巫婆的弟子和乡绅突然扑通一声跪在西门豹的面前,连声哀求饶命,并主动承认有罪。
西门豹非常严肃地指责他们:“你们看看,滔滔漳河水,长流不息,河伯在哪里呢?你们平白无故编个河伯出来,盘剥百姓,坑害民女,罪孽太重了。今后谁再敢办河伯娶亲的事,我就让他当媒人,先送他到河伯那儿。”
一场为害邺城多年的迷信活动,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第二,它使鬼神文化在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间一直无法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坐在。欧洲的中世纪,宗教神权势力很大。它们与封建统治集团联手,对欧洲实行了1000多年的黑暗统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尽管天命说、鬼神思想时有冒头、时有作祟,但始终翻不起大浪。
唐玄宗开元时期,山东闹蝗灾,蝗虫多到飞起来遮天蔽日。有个县令叫倪若水,反对捕杀蝗虫。他还给唐玄宗写了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能够灭除的。皇上应该多做有德的事,只要感动了上天,上天就会把蝗虫收回去。”宰相姚崇看了奏章,非常生气,提笔给倪若水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要是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解除蝗灾,那么,你管辖的地方蝗虫那么多,你的德行是一定非常不好的了。现在你眼看禾苗被蝗虫吃掉而不去捕杀,势必酿成大饥荒,到那时,你要皇上如何处置你才好呢?”倪若水接到信吓得屁滚尿流,便立即发动群众,几天之内把县内的蝗虫扑灭了。
第三,它保护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家,保障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开展。
欧洲的宗教法庭,对科学家的迫害一直延续到17世纪布鲁诺和伽利略就是在这个世纪被宗教法庭害死的。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弥留之际,出版了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是中心,地球是环绕太阳行走,而不是太阳环绕地球行走。哥白尼这个观点与当时教会主张的“地心说”是针锋相对的。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他于1584年出版了《论无限论·宇宙世界》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教会对他又恨又怕,便于1592年采用诱骗的手段把布鲁诺逮捕入狱。经过长达8年的审讯拷打,布鲁诺仍不屈服。教会一怒之下,把他打成异教徒,于1600年3月17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把他活活烧死了。
意大利的另一位科学家伽利略,也拥护哥白尼的学说。教会又以对待布鲁诺的手段对待伽利略。于1633年判处他终身监禁,使他屈死于狱中。
那么,古代中国是否发生过神权、鬼神文化迫害科学家的事件呢?没有。相反,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科学最昌盛的时期。
三、道是道德境界
西方人恪守的道德,来自上帝的旨意,都记载在《圣经》中。中国人的道德精神来自对大自然景物的感悟,来自对天、地、日月的感悟。《周易》中有这样的话:“天无私覆,地无所载,日月无私照。”也就是说,我们的先人领悟到,无私,是天之道、地之道、日月之道。
天之道、地之道、日月之道在老子那里变成了天道。老子还赋予天道更加丰富的内涵。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章指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具有如水一样的品格。水虽润育了万物却不要求得到任何好处。只把自己栖息在人类所厌恶、所不愿居住的地方。水的这种品德最接近天道的境界。
这样,老子便把无私奉献的精神、礼让不争的品德引入到天道的概念这中。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七章指出:
我(天道)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道永久地拥有三件法宝,并无限地珍爱它。第一件法宝叫慈爱;第二件法宝叫俭约;第三件法宝是在名利权位面前不与人相争。
这样,老子便把慈爱、俭约、不争的伦理精神引入到天道的概念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九章指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道是最公正、公平的,对人类对万物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只会对他(它)们给予同等的施益和救助。
这样,老子便把公平公正的伦理精神引入到他的天道概念之中。
通过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是把无私奉献、礼让不争、慈爱、俭约、公平公正的道德精神引入到他的天道的概念之中,事实上,老子所主张的伦理意念全都是天道的内涵。
四、道是客观规律
老子哲学中的道,还表现为一种客观规律。它不仅为宇宙万物的运动所遵循,而且也为人类的行为所效法。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中,有的蕴含着一定的道德精神,有的蕴含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荷花,象征高洁,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纯洁的道德精神。春去夏来、夏尽秋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可以贪图到四季轮转的规律。“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是《尚书》中的话。意思是,君王如果使天下百姓陷入穷困之中,无法生存下去,百姓就会揭竿而起,把他推翻。从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官暴民必反的规律。所以说,人、地、天效法道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效法自然规律、效法社会规律,即遵循客观规律。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十六章指出: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这个“常”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天道,是客观规律。老子认为,主动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自觉予以遵循,那是高明的表现。反之,不顾客观规律而胡作非为,这种违背天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受到它的惩罚。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有一场叫“大跃进”的运动。当时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为了使粮食产量放卫星,全国开展了深翻改土活动。为此,全国总动员,男女老少齐出动。本来,耕地的土壤中,有耕作层和非耕作层之分。农作物之所以能正常生长,是因为处于耕地表面的耕作层,蕴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空气。深翻的结果,含有有机质的耕作层被埋进土地深处,缺少养分和空气的无机质土被翻出地面上来了。结果,在深翻过的耕地上无论是种小麦还是种都大减产。这就是违反客观规律所招致的恶果。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可他觉得当大总统不够过瘾,竟做起皇帝梦。
袁世凯每天有午睡的习惯,而且睡醒时都要喝一杯茶。茶是由书童按时送进去的。有一天,书童在沏茶时不小心把玉茶杯打碎了。这茶杯是一只雕刻精细的玉杯子,很鹭。袁世凯睡醒时,看不到茶杯,便大声呼唤书童。书童便端着一杯茶进来。袁世凯见书童手上的不是玉茶不,便问:“玉茶杯哪里去了?”聪明的书童说:“我刚才把茶送到房门口,看到总统床上躺着一条五爪大金龙,吓了一跳,玉茶杯摔碎了。”龙是皇帝的化身,袁世凯听了不但不怪甼书童,还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钱奖赏给书童。
这个故事,深刻揭露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真的宣布当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全国各地纷纷声讨袁世凯,反对袁世凯,称他是人民的大敌、国家的元凶。袁世凯不得不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当了一百天皇帝的袁世凯从此一病不起。同年的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在欧洲,二三百年前已把封建帝制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中国,正是由于封建帝制的茍延残喘,极大地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袁世凯却在清王朝倒台之后,复辟帝制。这算什么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动,逆天道而动,这就注定了袁世凯的失败。为了当皇帝,袁世凯不但赔了小命,还留下了千秋骂名。
五、道是天人合一观
为了使世人,特别是治国者能自觉遵道、守道,老子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这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主张。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道要效法天道,人道要符合天道,或者说,推天道而明人事。
老子十分强调人道符合天道,即天人合一的重要。
他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二章指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地行事都符合道的精神,则风调雨顺,万物得以滋育。同样,如果治国者能依天道行事,人民就是在没有法令制约的情况下,也能相安无事,均平富足。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七章又指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这话是采取社会批判的方法,从反面指出人道应取法天道,在社会分配方面实现均平调和。
从前面所论,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老子所缔造的天道精神内含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这就是客观规律,它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是人文属性,这就是以无私和慈爱为核心的道德精神。如果世人,尤其是治国者能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能奉行无私与慈爱的道德精神,这叫做合天道,这种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相反,如果有违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违于无私与慈爱的道德精神,就是有违于天道,有违于天人合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道,指的就是宇宙本原、科学精神、道德境界、客观规律和天人合一观。通俗地说,凡是科学的、合理的、进步的、公平公正的,凡是真善美的,都可以理解为道、天道。
老子的天道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他的天道观。天道观对天命观是一种彻底的否定。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认真践行“天人合一”思想的帝王。他爱民、节俭、纳谏、知人善用,在外交内政方面举措得当。他还经常教导他的儿子:“一个皇帝,要能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唐太宗所说的正道,就是天道。唐太宗在位24年,把当时的中国建设成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变为社会现实。而唐太宗本人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主。
相反,凡逆天道而行的,无论当初曾多么风光,多么不可一世,最终都难逃被严厉惩处的命运:商纣王、周宣王、隋炀帝败国亡身,鳌拜、和珅身败名裂,今天的贪官污吏一个个锒铛入狱。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三章指出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