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集群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32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
 


    鹿邑,地处广袤的豫东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的豫皖交界处,东临安徽省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接壤,总面积12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3万亩,辖22个乡镇,116万人口,311国道与商临公路交汇于此,涡河水绕城而过,东临京九线,北近陇海线,水陆交通便利。

  公元前571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鼻祖老子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关老子生地,历代史书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至于后人之争完全出于功利目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这里把老子出生的国、县、乡、村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村,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在老子故里鹿邑,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诸如太清宫、老君台、铁柱、牌坊、太极殿、九龙井、濑乡沟等,所存碑刻更是不胜枚举。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即《史记》中所说的“厉乡曲仁里”,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厉国都城。太清宫,原名老子庙,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天宝二年始称太清宫。唐朝皇室奉太清宫为家庙,其建筑形制与长安皇宫极为相似,占地8顷72亩,周围40里,宏伟壮观,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太清宫分为前宫和后宫两部分,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

  公元666,唐高宗谒老子庙,建紫极宫和太清楼,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743年,唐玄宗亲祀老子,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名称的由来。太清宫在元朝末年被毁,后虽经多次修复,终未能恢复到唐宋时旧观。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拜仙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台上有古柏13株,山门下有石阶33级,以应老子飞升33层青天之说,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一处著名的明道、朝拜、游览胜地。

  老子故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7年和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先后对太清宫地下建筑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掘的西周初期的长子口墓葬出土遗物丰富,门类众多。出土的青铜器有:青铜、青铜觥、青铜方尊、青铜爵、青铜鼎、青铜方等,玉器有玉璜、玉虎、玉簋、玉壁、玉刀等。此外还有骨器、陶器之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骨排箫价值连城,把此前记载的排箫产生时间提前了数百年,改写了排箫产生的历史。中央电视台10套“国宝档案”栏目,2005年10月播出了长子口大墓的发掘情况,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老子文化是鹿邑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是河南、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2003年以来,鹿邑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老子文化开发兴县战略,历时18个月,复建了明道宫,修建了老子文化广场,实施了太清宫的综合开发,开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景区已初具规模。可以相信,随着2006年老子文化开发九项系列活动的开展,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鹿邑,一个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崭新的老子故里,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道德真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传世名作《道德经》,被公认为全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他的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一书以深邃的智慧,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深刻的理论品质,充溢着许多理论生长点。老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系统地阐释了天道、人道、治道,构建了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的思辨框架。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学文化蕴含着可贵的中和原则、包容原则、生化原则、变通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作为文明的轴心时代的先秦,是各种学说、各种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在学术思想上,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而且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儒家思想学说的创立者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其思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学说中的天道观、宇宙观发展成为庄子的哲学,衍生出后世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老子的无为论发展成为申韩的法家权术、“帝王南面之术”;老子的军事思想发展成为孙子兵法,老子的无名论发展成为名家辩学等等。可以说,一源百流,蔚为大观。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从老子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评论《道德经》,“像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今天,在德、法、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兴起了一股“老子热”。《道德经》在这些国家一再被翻译出版,人们竞相抢购。仅在德国,就有9种译本,在英国有15种译本。近代学者严灵峰统计,自汉以来关于老子学说的著述就有1600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道德经》的发行量,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仅次于《圣经》,而《道德经》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圣经》。

  从文化层面上说,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道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老子既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是一个大智慧者。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令他同时代及后来者们深深折服。老子故里因老子这位大智慧者而闻名于世,老子故里是真正的“道德真源”。道教祖庭

  鹿邑太清宫是老子诞生地。自东汉道教出现之后,道徒们就尊老子为道教的祖师爷,自然,鹿邑太清宫就成为道教祖庭。

  道教是在我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它以“道”为最高信仰,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老子》(道教称《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作宗教性的阐释。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东汉顺帝(125-147年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道派。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依据《太平经》造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阳平山,感太上(老君)授以经录之法”,“居鹤鸣山炼丹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

  五斗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道教初创时主要流传在民间,魏晋以后,道教逐渐分化。在后来,道教还卷入宫庭政治活动,使道教得到了发展。东汉灵帝(167-189年)时,黄巾军首领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派,东晋中期出现了上清派,东晋末年创立了灵宝派,南北朝时期创立北天师道派和南天师道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派,金元之际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派,萧抱珍创立的太一教派等。其中,全真道因邱处机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一时。到了元代,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灵宝派及南宋时期创立的净明道逐渐合流,最后归并于正一道。于是道教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教派流传至今,并自唐以后传入朝、日、越、新、马、泰、印尼、菲律宾等国。

  被道教尊为祖师爷的老子,其出生和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为祖也”。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天地之根本也。(见《云笈七签》卷一百二)。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价,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晋·葛洪《抢朴子·杂应篇》)。为了与佛教相抗衡,道教理论家又提出了“一气化三清”的说法,于是产生了在老子之上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老子成了太清道德天尊。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网罗大批天神、地癨、人鬼、编织成极其庞大众多的道教神团。

  道教尊老子为祖师,主要利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玄妙难测的“道”。“老子者,道也”。(东汉王阜《老子圣母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除了“道”的理论之外,《老子》中的清静、无欲、抱一、守朴,也被道教吸收,用作修炼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老子》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六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五十九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等神秘语言,也成为道教内外修炼,长生不死的基本信仰。《老子》被道教改造为宗教神学并尊为经典,称《道德真经》。

  道教的创立、发展与传播,使作为老子的诞生及纪念地的鹿邑太清宫,成为历代道教活动和朝谒的圣地与祖庭。特别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取得天下之后,唐朝皇帝尊老子为先祖,并崇尚道教。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下诏,规定三教次序为道先,儒次,释后。(见《唐大诏令集》)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亲率文武百官,武则天皇后率官员到鹿邑太清宫朝谒老子,并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颁诏“道士·女冠在僧之上”。唐玄宗李隆基对道教的崇尚更是达到极盛,多次下诏、册封、敕命道教之祖老子。如《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加号册》,并亲自御注《道德真经》、御制《朝谒太清宫》乐词十一首。宋朝皇帝也不甘落后,把道教视为国教。宋真宗赵恒于祥符七年正月率文武百官亲临鹿邑太清宫朝谒,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亲自撰文、御书、篆额为老子的母亲立碑,成为全国稀有的“三御碑”。该碑至今保存完好,立于后宫,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宋、金、元、三代道教在鹿邑的活动不亚于唐。后宫主持妙善,前宫主持张真人,常入大都,出入宫庭,受皇帝御封。“道众百人,宫观立令旨碑”,受官府护持,明、清两代虽逊于前,但道徒甚众,县立道公司主阐道务,至中华民国间仍有道徒近百人。

  历史上,许多道教“真仙”或亲为太清宫撰文树碑,或亲临其处修道传道。如全真教真人邱处机就曾亲谒太清宫,并居住多年修道、传道、讲道,还曾为明道宫碑亲自撰写碑文(后来被称为清天歌)。鹿邑为邱处机,建了宫观,旧址在明道宫北。因邱处机号长春,故宫曰“长春宫”(今已无存,见鹿邑《康熙县志·古迹》)。历史上许多诗人、文学家也都描述过鹿邑太清宫道教活动的境况。如范仲淹《过太清宫》诗中“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句;欧阳修《太清宫烧香》诗中“清晨琳阙耸?祎,弭节斋房暂整冠。玉案拜时香袅袅,画廊行处佩珊珊”句等都记载了当时太清宫的香火盛况。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道教祖庭,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恢复建设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太清宫会再现昔日的辉煌。李姓之根

  鹿邑古称“鸣鹿”、“苦”、“真源”、“仙源”,是李姓发源地和降圣仙乡。李姓是由颛顼帝之后裔嬴姓演变而来,李姓原以官命族为理氏,至商纣王时,世袭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利贞随母亲契和氏逃难,后到豫东鹿邑定居。因沿途食李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生存,为了报答“木子”保命之恩和躲避纣王的追捕,并且理、李同音,自利贞开始改理为李,从此中国有了李姓。由此看来,李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的十一世孙老子李耳生于苦县。司马迁《史记·老子传》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关于老子生地,历代史籍记载毫无异议,所指均为河南省鹿邑县。这说明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200多年间一直居住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从老子以后,自春秋战国起,李姓从鹿邑播向四方。据《李氏祖脉源流》记载,李耳十七世孙李斯,四十三世孙李渊、四十四世孙李世民。666年,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

  李唐王朝的建立,促进了李氏的发展。据统计,历史上李氏称帝称王者,达85人之多,统治时间1142年,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有三次。中国历史上的唐朝,从李渊始,历24帝,290年。唐太宗的后裔李公蕴建立的安南国(今越南)李氏王朝,历8主216年。由辽东迁至朝鲜的李氏后裔李成桂建立的朝鲜李氏王朝,历26代500余年。皇帝妃子很多,生的儿子多达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他们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当地的贵族大姓。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姓氏最为尊贵,可以赐姓、随姓,加上改姓,因而李姓人口发展迅速,比重增大,当今已达1.1亿多人,几乎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老子庙会历史渊源

  鹿邑县商、周时期,境域称厉(音Lai)。据史料记载,老子出生在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出生地点是厉乡曲仁里,亦即现在的鹿邑县太清宫镇。厉乡曲仁里很早就有纪念老子的建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02年)在老子庙的基础上“特起宫阙,如帝者居”,兴修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666年,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二年(743年)钦封这个建筑群为太清宫。另一处祭祀老子的建筑物就是老君台,也称“升仙台”。

  民间自唐朝起,在太清宫、老君台,每逢农历的二月十五至三月十五举办庙会,方圆几百里的道士、香客、商人和群众云集太清宫、老君台,热闹非凡。据一些老人回忆:1920年太清宫、老君台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朝香组织约有25-30个之多,每个组织会员百人几百人不等,零星香客就更多了,除此,游人、商人云集多达4-5万人。

  在庙会上,卖钢炉烧饼的、卖油条的、卖包子的、卖胡辣汤的、卖烧鸡的、卖垛子羊肉的、卖大碗茶的等等,应有尽有。同时,庙会上也有物资交流,参与交易的物资有牲畜、木材、家具、农具、凌罗绸缎,布匹、服装、鞋帽、玩具、日用杂货等。虎头鞋、麦草扇等民间工艺品遍及庙会,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大活跃了庙会的热闹气氛。太清宫虽然曾一度被毁,但老君生日庙会并没因此而中断,且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每年的二月十五,中国鹿邑老子学会,鹿邑老子研究院、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鹿邑陈抟学会、老子故里道教协会和各级领导来宾欢聚在鹿邑,探讨老子思想,弘扬老子文化,以此纪念老子生日。庙会不仅覆盖了以鹿邑为中心的豫、鲁、苏、皖数省交界的地区,而且还有山西、河北等省的群众前来。近年,随着老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海外华人及国际友人,其中也不乏知名政治家前来朝拜。

  庙会以祭祀老子为中心,以祈福安民为目的,以香客祭拜、道教作道场法会、民间社火及各种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品交易为基本形式,这些形式无不浸透着老子思想的影响,彰显着老子文化的魅力。

  以娱神(老子)为目的的文艺表演活动,成为庙会的主题。每届庙会,四方的社火,特有的《打铁舞》、《挑花篮》,戏剧《拉刘甲》(后起的《拉秦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为老子文化一种表现形式的老子生日庙会,对传承弘扬老子文化、扩大老子文化在民间的影响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2005年,鹿邑县已将老子生日庙会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故里唱大风(二)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