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6:37:5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共享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在需求与政策支持下,共享经济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经济模式。
共享充斥眼球,人们在享受共享带来的便利和积极参与共享公益的同时,也开始有了疑惑:种类如此繁多的共享都是“真共享”吗,是否有的只是在借共享之名变相牟利?共享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那么共享之路如何才能走得长远?
疑问一
共享事物
只能是闲置资源?
不仅仅在泉州,整个国内,各种共享概念都喧嚣甚上,尤其只要能跟共享经济挨边的,都能以“某某共享”被争相关注。
“共享经济的前提是把闲置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而不能新增额外的产品和服务。”速途传媒执行总编辑兼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是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系的物品交易都算共享经济,因为它们违背了“整合闲置资源”这个特征。这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他认为,严格意义上讲,共享单车都不能算共享经济,因为它不是闲置资源。如果按照共享单车的逻辑,那中国所有的酒店都是共享酒店了。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认为,共享经济平台是一个分享信息的信息交互平台,以ofo为例,最开始发展的时候确实是分享经济,在校园里把不用的车放到平台上让别人骑。但现在平台自己买车,不是共享经济,而变成重资产平台。
对此,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向前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整合闲置资源”并不是共享经济的前提。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重复再生产变得很容易,同时互联网经济也发展到一定程度,由此出现共享经济。
张教授举例此前国内出现的“共享宝马车”,宝马车在国内尚处稀缺品,但重复生产不是问题,之所以可以共享,是因为高端人群也有这种需求。“因为对一部分人而言,买车后的保养等问题较为烦琐,但汽车共享就没有后顾之忧。”
疑问二
说是共享
实是蹭热度?
随着多个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事物出现,有民众感觉,目前泉州出现的诸如共享钢琴等共享事物,并不真属于共享经济范畴,共享经济发展到现在变味不少,感觉什么东西都能共享,有人认为更像是借共享之名在租赁。
张教授认为,就像信用卡,基于银行平台,有一个免息期,银行的钱可共享,到期了就要支付利息。如今共享单车公司就相当于银行,单车有一个免费骑行时段,超时才要收费。共享经济的出现,是由于社会产品已达到比较丰富的程度,共享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要盈利,所以在超过免费期后需要给共享投资方经济补偿,共享经济才能持续下去,方式包括交押金、超时付费和广告投放等。而纯粹的租赁市场没有一个免费使用期,绝大多数的租赁都是一对一的。目前的共享事物大家都可以使用,资源达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也由此盘活了经济。
对于泉州的共享钢琴模式,它没有一个免费使用期,倒可以说是钢琴租赁免押金,类似现在的“买宝马车免首付”。
看法
共享是个筐
啥都往里装?
华侨大学通识学院副教授肖北婴指出,共享经济只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普遍民众对它的特征、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认识还不够,与此同时也陆续出现一哄而上的乱象,“是尝试还是傍名,都要由市场来检验”。
现在,在实体经济出现疲软的现状下,许多人想通过一种新的市场经济行为来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一方面想搭共享经济的便车,另一方面又缺少对它的客观理解。肖北婴认为,从目前来看,有人是打着共享的旗号,有人是借共享的形式,有人确实是踏实在做尝试,但各种现象都由市场来检验,最终不满足市场需求的,还是会被淘汰。
“共享经济和网络经济一样,终究会优胜劣汰。”张教授称,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要创造新的消费点,只能多渠道寻找方式,共享事物只会越来越多。“先做了再说,等到市场做大了,再出台法律予以规范。”
建议
政府介入因势利导
让共享真正为民所用
肖北婴认为,共享经济的火热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旋律。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要盈利,在追逐共享的道路上,有的人重长远,有的看短期,有为经济效益,有为社会效益。但目前有大量资本流向“伪共享”项目,以蹭共享热度来追求短期利益,如此“共享”走不长远。共享模式的推行,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允许存在、规范治理的方法,通过宏观政策和有效的管理,配套政策跟上,有效监管可以让这种新业态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同时了解民众的真实需求,让共享经济真正为民所用。
“希望当地政府能出台共享汽车管理办法,有扶持、有约束,行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韩帅说。
泉州市房产经纪人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游建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共享房屋与传统中介机构进行的租赁业务有所不同,还没有一个明确运营标准,还应多思考安全监管、规范约束等问题。
普遍的自律、规范的服务、清晰的底线,在这样一个共享时代,需要个人、企业、政府的良性互动。
|